瞿白音 Baiyin Qu

瞿白音 Baiyin Qu

"原名瞿金驹,曾用名颜可风、朱诚、胡慕云等,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因家境清贫,未读完初中即进电报局当发报生,业余刻苦自学英语和世界语。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南京分盟负责人,多次组织演出《娜拉》、《香稻米》、《乱钟》等剧目。1934年,参与组织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由夏衍、于伶等组成的《保卫芦沟桥》演出委员会,并参与上海救亡演剧第三、四队的领导工作,后任抗敌演剧二队队长。1940年,在成都加...(展开全部) "原名瞿金驹,曾用名颜可风、朱诚、胡慕云等,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因家境清贫,未读完初中即进电报局当发报生,业余刻苦自学英语和世界语。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南京分盟负责人,多次组织演出《娜拉》、《香稻米》、《乱钟》等剧目。1934年,参与组织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由夏衍、于伶等组成的《保卫芦沟桥》演出委员会,并参与上海救亡演剧第三、四队的领导工作,后任抗敌演剧二队队长。1940年,在成都加入西北影业公司,编辑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并写了解说词,这是他从影的开始。影片歌颂了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体现了动员群众、全面抗战的思想。1941年,在桂林任新中国剧社理事长,导演了《大雷雨》、《钦差大臣》、《戏剧春秋》等著名剧目。其间,还翻译了苏联话剧剧本《苏瓦洛夫元帅》,创作长诗《岁寒图》。1943年,参与组织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展演了六十多个宣传抗日的戏剧,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意志。1948年转移到香港,任大光明影业公司编剧,编写了一部反映渔民反霸斗争的电影剧本《水上人家》。在港期间,他与夏衍、叶以群、洪遒等6位同志组成7人影评小组,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中共在解放区的文艺政策,介绍解放区的电影和戏剧,推荐进步影片,批评有害影片。与此同时,他还编写了《南下列车》、《香港小姐》等独幕话剧,也颇有影响。1949年,他由组织安排,从香港返回上海。在担任繁重的行政、业务领导工作之余,仍寄情于创作。1950年,导演了反映农村新面貌的《两家春》。1953年,与捷克斯洛伐克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人民心一条》,以上两片,分别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的优秀影片三等奖和二等奖。1958年,与沈浮等合作编写了电影剧本《万紫千红总是春》。1962年,改编了同名长篇小说《红日》,生动地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折过程,通过完整的总体艺术构思和鲜明而富于特色的人物形象,使《红日》成为新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中少有的优秀巨作之一。他学识渊博,一贯重视理论研究,曾翻译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60年代初,曾亲自主持组织创作人员参加喜剧讨论会,前后达十余次之多。他撰写的《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密切结合电影创作实际,颇富真知灼见,言词恳切,观点鲜明,倡导去陈言、立新意。此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也遭到严厉批判。建国后,他历任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影协副主席等职。江青反革命集团垮台后,任上海市电影局顾问。发表了《铭记箴言,总结经验》、《艺术民主与领导风格》等论文。"

展开内容
性别:
职业:
编剧/导演
出生地:
中国大陆,江苏,嘉定
更多中文名:
瞿金驹(原名)/颜可风(曾用名)/朱诚(曾用名)/胡慕云(曾用名)
豆瓣:
IMDB:

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