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紫臣 Zichen Ding
丁紫臣(1926—2006)男,安徽省怀宁县人,安徽艺术学校一级演员。出身于黄梅戏世家,是黄梅戏艺术家丁永泉(即丁老六)之子。三、四岁就常随父亲在戏班子里走动。1934年,丁老六(丁永泉)班子在上海演出,丁紫臣首次登台出演《杀子报》。此后随王剑峰学戏。但不久遇到变声期“倒仓”,长达九年无法唱戏,只好回到武场打板鼓、敲小锣、跑龙套。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安庆、贵池相继被日军攻占,丁永泉和一部分黄梅戏艺人被困在怀宁山区,生活困难。丁永泉偷偷来到安庆城,遇到王...(展开全部) 丁紫臣(1926—2006)男,安徽省怀宁县人,安徽艺术学校一级演员。出身于黄梅戏世家,是黄梅戏艺术家丁永泉(即丁老六)之子。三、四岁就常随父亲在戏班子里走动。1934年,丁老六(丁永泉)班子在上海演出,丁紫臣首次登台出演《杀子报》。此后随王剑峰学戏。但不久遇到变声期“倒仓”,长达九年无法唱戏,只好回到武场打板鼓、敲小锣、跑龙套。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安庆、贵池相继被日军攻占,丁永泉和一部分黄梅戏艺人被困在怀宁山区,生活困难。丁永泉偷偷来到安庆城,遇到王明山等京剧艺人,协商组成一个京、黄合演的临时班社在安庆演出。在这次联合演出中,丁紫臣跟王明山学了京剧《三娘教子》,王明山之子王少舫也经常帮丁紫臣复习已学的剧目。1943年丁紫臣回到安庆,得京剧主胡秦明德的指点,逐渐能拉黄梅戏的一些曲牌。抗战胜利后,丁永泉带领安庆黄梅戏班社在桐城各地演出时,桐城的严凤英受到黄梅戏吸引,不久到安庆投奔丁永泉班社,和丁紫臣等人同台演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丁紫臣在安庆市黄梅戏剧团任演员。1952年底,安徽黄梅戏和泗州戏到上海观摩演出,丁紫臣、王少舫等人参加。1953年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参加华东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三等奖。1955年经安徽省文化局下令,将丁紫臣、彭玉兰夫妇同时调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他先后配合王少舫、严凤英演出了《打金枝》、《天仙配》、《刘三姐》、《丰收之后》,还参演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槐荫记》。1956年参加安徽省戏曲汇演,获演员二等奖。1958年参加安庆专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1969年5月全家下放到舒城舒茶公社劳动,直到1975年4月才落实政策回到合肥,丁紫臣、彭玉兰夫妇被调到安徽艺术学校任教。2006年1月29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