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 Pier Paolo Pasolini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75年11月1日,万圣节和万灵节之间的那个夜晚,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在罗马郊区被一个17岁的男妓用棍棒击杀,时年53岁。这位毁誉参半的大师的猝然暴毙震动了欧洲文艺界:教士们在他尸骨末寒时便开始驱除他的“邪恶魂灵”,而他的朋友、学生和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则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尊奉他为“圣—皮埃尔·保罗”。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的作品...(展开全部)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75年11月1日,万圣节和万灵节之间的那个夜晚,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在罗马郊区被一个17岁的男妓用棍棒击杀,时年53岁。这位毁誉参半的大师的猝然暴毙震动了欧洲文艺界:教士们在他尸骨末寒时便开始驱除他的“邪恶魂灵”,而他的朋友、学生和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则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尊奉他为“圣—皮埃尔·保罗”。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的作品充满影像活力,寓意深刻。导演本人是同志,在自己的电影里却很少涉及这个题材。1961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虫》(Accattone),继承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风格,真实地呈现了罗马的边缘阴暗面。1964年的《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1964)以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耶稣的一生,被认为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在美国获得宗教团体的广泛认可。假如这些教会得知帕索里尼既是共产党员,又不信神,还是同性恋者,他们大概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帕索里尼的作品常向古典名著取材,比如《俄狄普斯王》(Oedipus Rex ,1967)《十日谈》 (The 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 Tales,1971)《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1974) 等,在这些影片中,他通常采用自然光线,并起用非职业演员。帕索里尼最受争议的影片是死后上映的遗作《萨罗》或《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